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,在他一生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。作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,关于他的许多故事一直流传至今,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是与名医黄元御之间的奇遇。这段经历不仅让乾隆深刻感受到黄元御医术的高超,也让他对这位民间医生的印象彻底改变。
在清朝时期,乾隆皇帝突然患病,宫中的御医们束手无策,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。于是,乾隆决定让民间一位颇有声望的医生——黄元御来诊治。黄元御虽然只是一名民间医生,但他的医术远近闻名。乾隆听说过他的名字,但并不相信黄元御能够治好自己。于是,当黄元御来为乾隆诊脉时,他惊讶地发现乾隆的脉象十分复杂,情不自禁地跪倒在地,悲痛欲绝地宣告:“没救了!”这时,乾隆从帘子后面大笑着走出来,原来他早已安排人假扮自己让黄元御看病,只为验证黄元御的医术。这个事件不但让乾隆对黄元御刮目相看,也让黄元御的名声更为广泛。
展开剩余79%黄元御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,家族中多位长辈在朝为官,这使得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。黄元御聪明过人,年纪轻轻便被乡里乡亲称为神童。他的家族对他寄予厚望,安排了许多名师来教授他学业。15岁时,黄元御便通过了“秀才”考试,成为家族中的骄傲。然而,命运却开了个玩笑。在黄元御16岁那年,他突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,双眼肿胀,无法视物。这对一位读书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,因为视力问题意味着他无法继续参加科举考试。
为了治疗黄元御的眼疾,家人请来了一位郎中,但因为急于治疗且没有仔细甄别医术水平,这位郎中不但没有治好黄元御,反而因误用药物导致他左眼失明。这一事件深深打击了黄元御,使他开始对未来感到迷茫。黄元御陷入了长时间的低谷,不仅不愿外出,甚至开始酗酒。家人看到他如此堕落,十分痛心,努力劝慰他振作,最终劝说他重新振作。黄元御也决定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,他选择了学习医学,立志成为一名能够治病救人的医生。
令人惊讶的是,黄元御在医学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。他不久后便学成了,凭借着高超的医术,成为了附近乡亲们纷纷求医的对象。随着名声的传播,连朝廷中的许多大臣也知道了黄元御的医术。作为当时的帝王,乾隆自然也听说过黄元御的名字,但由于他只是一个民间郎中,乾隆并未放在心上。然而,随着身体逐渐变差,乾隆不得不转向黄元御求医。
在乾隆三十九岁时,宫中几位太医为乾隆诊治了很长时间,开出了多种药方,但乾隆的病情却没有好转,反而愈加严重。原因很简单,这些太医并不知道乾隆的病因,也未能对症下药。乾隆终于被迫接受了一位御医的建议,决定让黄元御为自己诊治。尽管乾隆心中仍有疑虑,但由于宫中其他御医束手无策,他最终同意让黄元御进宫。
然而,黄元御起初并不愿意接受这个邀请。他是一名普通的乡野医生,如何敢给皇帝治病呢?乾隆得知这一情况后,气得笑了。竟然有民间医生敢拒绝自己的召见!这反而激起了乾隆的兴趣,他决定赐予黄元御官职,并且以五品官员的身份将他接入宫中。黄元御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拒绝的理由,便决定接受这个机会,并随太监前往宫中。
当黄元御见到乾隆时,乾隆向他展示了自己的病情,并要求黄元御为其诊治。由于皇帝身份特殊,他不能像普通百姓那样坐着让人诊脉,乾隆只能伸出手臂,让黄元御为其把脉。当黄元御接触到乾隆的脉象时,他的表情立刻发生了变化,脸色愈发紧张。宫中的其他御医看到这一情况,急忙问道:“陛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?”黄元御忽然跪倒在地,哀痛地说道:“这脉是龙体凤脉,没救了!”就在这时,乾隆从帘子后走出,大笑道:“重重有赏!”
原来,乾隆并没有让黄元御为自己把脉,而是安排了一名宫女代替他,故意让黄元御误诊。乾隆的这一举动不仅让他知道了黄元御的真实医术,也让他对这位民间医生产生了极高的敬意。最终,黄元御在宫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成为了乾隆的御医,并被赐予了“妙悟岐黄”的牌匾,以示对他医术的肯定。
然而,在太医院的生活并不轻松。虽然黄元御的医术高超,但宫中的一些御医始终看不起他,认为他是一个来自乡野的医生,这让黄元御在太医院的日子并不快乐。最终,由于遭受排挤,黄元御离开了太医院,重新回到民间行医。对于黄元御来说,能够治病救人是他的使命,他并不在乎宫中的争斗。最终,黄元御因积劳成疾,在五十四岁时去世。乾隆得知后,深感痛惜,并亲笔写下“仁道药济”四个字,悼念这位优秀的医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四川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